视角:先产品再运营 or 先运营再产品

咨询君导读
今儿给大家带来两个视角:“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对运营的理解” vs “如何从运营的角度打造一款接地气的产品”,孰对孰错,请各位看官自行判断。


视角一: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对运营的理解

最近接触了很多产品经理,很多PM都说,作为创业团队的产品,必须要懂运营:不运营,甚至不能确定产品在正确的方向,在做正确的投入。那么我就来根据我们之间的谈话,说说我用产品经理的角度对运营的理解:


1)让目标用户第一次使用产品(拉新)

目标用户在哪里?(用户画像)

多少次的曝光能引发一次新用户的使用?(转化漏斗模型)

曝光-使用过程中,有什么障碍需要克服?(如何优化转化率)

2)让目标用户成为活跃用户,留存在产品

什么会引发产品卸载?如何克服?(用户流失模型)

如何可以提高使用频率?(让用户需求成为高频)

3)让目标用户成为产品的信徒,传播产品

当别人问起的时候,会推荐产品。(口碑传播)

用得太爽了,见人就主动安利。(使命感)


一)心态


其实一开始没有分什么产品经理产品运营的。有一句老话,“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大家现在对产品和运营的区隔,在我看来,就是对这句老话的片面理解:只知道有闭门造车,却不知道这车必须是“出门合辙”的。


当产品上线后,它就变成了有独立意志的小孩,开始不受控制地生长,是用户环境,竞争环境,团队资源等的综合产物。拿我们产品演化模块来看,在一开始我就做了1.0 到 2.0 之间几个版本的规划,后来发现,除了1.0,1.1基本符合之外,后面的都只能呵呵了。而这些改变,只有通过投入到用户当中去,去运营,才能获得。


我们的流程,目前是这样:


快速做出基本功能demo -->投入到目标用户中运营,对上面说到的三点进行观察和评测-->根据目标用户反馈来判断下一步如何调整,做出优化修改列表(根据对主业务的重要程度来排序)-->根据优化列表快速优化产品-->继续循环。


所以,作为运营,如果你希望自己真是产品的主人,一定要用产品角度来分析产品的运营,把这当做自己工作不可分割一个部分。


二)理论

吐血推荐几本书,对于建立自己的产品运营观很有帮助。


1《引爆点》:

1、分辨找到你的专家,联接者,销售者;

2、打磨你的产品,赋予它独树一帜的魅力,让用户为你着迷,愿意分享和推荐。

3、环境因素:环境带来的爆发是你无法人为控制的,可以做到的是,准备好当机会到来时,发现并充分利用它。

或者更简单地说,把能够让KOL欣赏的产品,送到你的KOL面前,然后通过KOL 来进行目标用户群的传播。


2《乌合之众》

1、找到领袖或者成为领袖。

2、简单抽象化你的产品。

3、在目标人群中不断强调重复。(想一想那一句著名的:“送礼就送脑白金”)


3《增长黑客》

在我看来,PM做运营的最高境界,就是设计出可以自我引爆的产品,然后等待时机的到来。这个俗称“Product/Market match",比如Facebook, 比如twitter, 微博初期,微信等。


三)行动


我们先从拉新的角度来看看,作为产品,应该如何去规划自己的产品运营。


1、找到渠道:到你的目标客户聚集地去曝光自己的产品


以我们Owhat为例,我们的目标用户分为B端(粉丝应援团、影视公司和艺人公司),和C端(优秀的明星粉丝),那我们自然要到这些人所在的地方去:

媒体:芒果TV、网易娱乐、优酷、新浪娱乐、大麦票务、光线传媒等等。

社区:新浪微博,贴吧,各大粉丝团队微信群,QQ群等。


2 、准备面向不同渠道、不同用户的弹药:


已经上线,可以正常使用的产品用于投入到最美应用、next、demo8等此类新品展示平台去展示。一般而言,每次大的更新都可以再发布一次,不要过于频繁地发布细微更新即可。

面向用户的内容、活动:用于投入到目标用户社区,媒体,来提升产品曝光度,甚至带来二次传播。

面向用户的激励设计:用于激励已有用户推荐新用户。


3、接下来,讲讲实例


说说我们还没有运营专员的时候,创始团队(程序员+产品)是如何捣鼓运营,获得新用户的。

既然是明星粉丝聚集平台,第一步自然是聚集优秀的粉丝团队。


我们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情,来获得真实的程序员注册:


1) 邀请到第一批最好奇的用户:

a. 身边的朋友:大概前十几个都是这么来的。

b. 在粉丝聚集的社区,发布我们产品上线的信息以及注册福利,邀请第一批最好奇的用户来使用和反馈。(这个时候产品还比较粗糙,尚不适合提交到next等网站去曝光)


2)初期最起量的方式:

发邮件邀请明星应援团来Owhat注册,10%的人会来注册,另外还会收到一些有礼貌的拒绝邮件,这是初期最有效的方法。(当时微博、贴吧等基本上被我们翻遍了)


3)命中率最高的方式:

从粉丝应援团出发,给应援团队提供平台支持和认证,然后再去吸引应援团对的下面的粉丝,是转化率最高的用户。


然而,最牛逼的,还不是这些。最牛逼的,正如我上面写到,做出一个能自我引爆的产品,有句术语叫做P/M match,就是指产品命中了市场,于是就会产生爆发式增长。比如《增长黑客》里面经常提到的 hotmail的例子,你每用你Hotmail的邮箱发出邮件给你的朋友,他都能在你的邮件底部看到这样的广告:免费获得hotmail账户,然后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这个产品要具有可病毒式增长的特性:


1)基础:

产品本身基本功足够好,用户在第一次体验过后之后,还愿意使用第二次,甚至是替换原有类似的产品使用。


2)传播性:

最好的:产品本身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聊天,邮件,图片分享等),从而在目标人群中,有较高被提及的机会。想想hotmail每天的高频使用是它爆发的关键原因;想想微信最开始传播,你还没装微信的时候,每天会听到身边的朋友提到多少次微信;想想陌陌, 咳咳,这对男生而言是个多么高频的话题等等。

次好的是:产品能展现用户的某项特质,因此ta愿意分享出去。(想想朋友圈经常出现的百词斩,健身类分享,跑步类分享)


3)人性:

很多时候,我们讲究产品要击中人性,而人性善与恶的一面都有可能会被利用,然后使得产品得到爆发式的增长,比如“无秘”,比如“faceu”,这样的增长短期内让人眼红,长期则让人厌恶,无法持续。

这会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只是目前我们自己的产品还未实现这一点,依然需要摸索如何实现P/M match.因此有机会另开话题来讨论,哪些产品可以实现病毒式增长吧。


视角二:如何从运营的角度打造一款接地气的产品

作为一名产品人,你是在思考“这个功能怎么做?”还是在思考“为什么做这个功能?”

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惑:做了这么多年产品,为什么没有一款成功的产品?

昨天,网易七鱼运营总监就针对产品和运营的诸多难题,以自己的资深经历,带来了一场演讲——《如何打造一个接地气的产品》。

以下为演讲实录,有删减。

-------------------------------------------------------

大家好!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主题是《如何打造一款接地气的产品》

在我想主题的时候,考虑了很多:什么样的产品才是一款好产品?怎样评价一名产品人是否靠谱?我个人认为“接地气”应该算是一个中肯又不虚高的标准。


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从入职网易到现在,从一线产品策划成长起来,今天跟大家分享也是希望大家能少踩一些坑我曾经踩过的坑。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对我影响最大的2013年开始负责的网易VIP邮箱业务,这期间我同时带领了产品团队和运营团队,并且在我们业务模块里也有客服和销售团队。在这过程中,我对产品、运营和服务三者有了更深的体会,更深地理解了这三者的价值分别在哪里。在2015年中,本着对这三种角色的理解,促使我加入了七鱼云客服这个项目,对我来说有着巨大的挑战和转型,从做to C的产品转型做了企业级的产品,工作重心也转向了运营方向。当我重新复盘之前的工作心得,“接地气”会是让我收获最大的部分,因此也促成了今天分享的主题。


1、接地气:有价值、有实力、有收益


互联网是一个变化非常非常快的行业,曾经大家耳熟能详、红极一时的产品现在很多都已经消失或者逐渐被人们遗忘了。这会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什么叫做成功的产品?


坦率的说,我自己也是踩着不少的产品的尸体走过来的,一时的成功不代表永远成功,做大是一种成功,小而美也是一种成功。共性的来讲,我想“接地气”是“成功”的第一步。


我自己对于“接地气”有几个标准:

一、 有价值:为用户带来价值,比如娱乐,比如效率

二、有实力:有核心竞争力,能在市场上立足

三、有收益:让团队成员有合理的财务回报


在有收益这一点上,我想特别展开说一下,很多产品人都非常有热情和理想,也能收获不错的用户有口碑。但是如果长期没有可预期的收入,是没有办法支持产品走得更长远的。


2、团队是对的,即便起点错了,但总会跑到正确的路上


那么一个产品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无外乎是这么几个因素:团队、资源和战略。也就是:正确的人在一起,做正确的事。


归根结底,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团队,在种子轮、天使轮时,投资人投的就是团队。所以,打造一个接地气的产品首先要打造一个接地气的团队。团队是对的,即便起点错了,但总会跑到正确的路上。以我们打造“七鱼云客服”这个产品为例,我本人带领过客服团队,因而对客服管理者的角色和需求都有亲身的体会,而在网易又有电商、游戏、金融、通信工具不同大小、不同行业的产品,成为我们需求最一手的来源。即便这样,我们仍然招募了来自不同行业最资深的客服人员加入我们的团队,他们既是七鱼最直接的使用者,也是七鱼的产品顾问,帮助产品快速迭代和成长。我觉得在组建“接地气”团队这件事上,七鱼的第一步走的很稳。 


互联网团队分工在演化,每一个角色和分工都会对产品起到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真正的工作中,不同的角色往往会相互吐槽,尤其是产品和运营的同学。


产品和运营之间相互吐槽的逻辑是什么?最大的原因是两者的工作方式间的差异。



工作方式的差异,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团队中每一个角色都有成长轨迹。首先是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先看看大部分产品经理的工作状态吧。每天坐在办公室里,从运营、客服那里收集一些需求,然后跟进开发做功能,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产品功能经理”。而作为产品经理,这个角色真正的价值是在于了解市场、了解用户,把握需求和引领需求。“产品功能经理”很像是在温室的环境下,不接触用户,凭空YY需求。现在产品经理的职位异常火爆,相比技术来说门槛要低很多,我相信很快“产品功能经理”这个角色就会饱和,甚至下岗。


想做一个接地气的产品经理,我的建议是不要把视角放在“我如何完成功能?” 而是要多问问“为什么要去做这个功能?不做这个功能有没有替代的方案?如果不做,那会怎样?”


在七鱼云客服团队,为了让产品更深入地了解用户需求,我们有一个制度:产品团队需要轮流在一线客服值班,接受客户咨询,和用户聊天。同时,我们的产品经理也会跟着运营出去,跟用户面对面地聊,去了解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3、运营要让产品活起来


接下来讲运营经理。


前阵子鸟哥笔记专栏作家韩利的一篇《你以为你是运营经理,其实你只是一个运行经理》在朋友圈流传,运营到底是干嘛的?一周发5篇微信文章?一天处理5条用户反馈?如果毫无目的地在完成这些日常工作,不去思考背后的逻辑,那么真的只是一个运行经理。


运营是目的性很强的事。你要去理解你的运营目标是什么?或者商业逻辑是什么?做这件事最终能不能演化成我的销量。就职业入门来说,可能运营是个比产品经理门槛更低的岗位,但是,随着你的成长,所做的事情越来越有价值,大到市场策略、产品战略等都在考验你的运营能力。运营是要把产品的各个环节都串联起来,要让产品活起来。


关于客户服务,在大部分的团队里客服扮演的角色其实是救火队员,用户问了什么问题回答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客户服务是非常有价值的事,用户感知你的产品,第一反馈到的就是客服,客服能最先接触到用户的需求。产品是有限的,用户的感知和需求是无限的。客服所收到的所有信息都是用户对产品的反馈,真正了解业务和产品的就是服务团队。主动的服务往往能够创造新的价值。七鱼的客服团队每天都会主动收集用户的信息,汇总用户需求,产生用户报告,这是我们很重要的日常工作。



用户体验要素是产品设计方面非常经典的理论,对我个人来说也是受益最多的方法论。战略层是对一个产品来说最重要的底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变成了老板拍脑袋做决定,其他人做执行,最重要最慎重的事情,变成了最没有人管的事情。


以七鱼云客服为例,团队的愿景是希望通过产品帮助企业解决现有的客服困难,小到帮助企业减少一个客服坐席,大到对整个客服生态产生影响。因此,七鱼的slogan定为“七鱼,改变客服”,团队也会时刻提醒自己这一点。如果战略层抽走了,上面就会全部倒塌,产品和运营在过程中永远不要忘了战略层,要经常让自己的思路回归战略。


什么是战略?


一、足够体量的用户

问一下自己:产品所在的细分市场,体量是大还是小,频率怎样。做产品最难战胜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人们的观念。举个例子,在美国有礼服租赁产品,在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产品。但是,什么人有这样的需求?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女性参加派对、晚会,那么一共有多少人?一年有几次?在美国有派对文化,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女孩还没有这样的观念。无论从用户体量还是时间体量上,这个市场在中国还需要太多的教育工作。


二、有明确的价值

我之前做过一个优惠券的产品,最开始的时候会觉得优惠券就是为用户提供的价值,然后当继续挖掘,会发现用户想要的不是优惠券,而是价格便宜。那我们看提供“便宜”这个价值的产品是什么?有9.9包邮;然后继续看,除了价格还有一个价值叫“性价比”,提供这个价值的也有做的很好的产品 ,叫什么值得买。

对于产品价值方面,其实就要不停地挖,挖到用户心里很深很深的地方,去思考到底在跟什么产品竞争。


三、产品感知符合产品定位

我经常在科技媒体上看到新产品的创始人接受采访,产品的理念很打动我,我就去下载。但是,最后发现产品不是那么回事,在使用产品的过程怎么都觉得产品和创始人说的理念不一致。这里就是战略对了,但是在落实战略的时候出了问题。


四、向上下游延伸

现在的猫眼电影、阿里电影,看似和豆瓣电影都是在做卖电影票的事情,但其实大家在电影票这个事情的上下游做布局。电影票的上游是制作,下游是电影院,电影票仅仅是一个突破口。大家也可以想想自己的产品的上游和下游,未来都可能是你的竞争对手。


5、让运营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


产品上线前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产品更新和用户反馈。这是帮助产品迭代的最重要的两件事。


产品的更新大家都很熟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通过用户反馈进行营销迭代的案例。俄罗斯一款LOMO相机Hogla,产品出现了漏光问题,但是有人强烈喜欢这种漏光的效果,产品的营销就把它包装成了“感知不可预测的美好”,主打文艺人群,把产品的劣势包装成了优势。在这期间,产品的功能完全没有变,只是调整了营销策略,改变了用户对它的认知。这个例子提醒我们的是,可以从用户对产品的反馈去迭代营销策略。


关于运营这一块,运营有四个核心要素:用户、数据、渠道和内容。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跟大家分享一个运营要素分析表:他们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我们的运营目标是什么?渠道是什么?内容是什么?



重点讲一下用户和用户的需求。以七鱼云客服为例,我们的典型用户之一是高成长的创业企业。这些企业对客服系统需求是:

  • 功能需求:能将客户的多渠道信息整合到一个客服工作台,需要工单系统、智能机器人等;

  • 心理需求:控制客服人力成本;

  • 想要:可以快速接入客服系统;

  • 害怕:信息不安全,系统不稳定。这些都会成为需求。


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达成我们的运营目标,就可以在渠道上有针对性的推广我们的内容,以用户为起点产生运营策略。


什么时候启动运营工作?任何时候,越早越好!


七鱼云客服这个产品在立项时,运营就开始进入团队了。在初期,我们的运营团队做市场调研,全国各地去采访客服和客服管理者,重新理解这个行业。我们有了解到金融、电商等是客服需求庞大的行业,也了解到客服管理者在客服管理时存在哪些痛处,这样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种子用户,后来七鱼开始测试,我们就邀请他们成为首批用户。其实,就是让运营和客服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跟着产品一起去打磨和迭代。

最后,再次强调一下我个人对产品经理的理解:产品经理们一定要跑出去,去跟用户聊天,去感知你的用户,了解他们的需求家。不要做“温室里的产品经理”,成为一名“野生的产品经理”。


小结

其实做产品和做运营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人性!如何利用人性发现你的目标用户,继而将其发展成为活跃用户,最终变成你的信徒。这都是做产品和运营的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及最终要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