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在物流和非标的羁绊中前行

2015年,政府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各路媒体纷纷大幅播报互联网+农业,农业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然而,投身于互联网+农业的创业者们,不论是精英还是草根,不管是B2B还是C2C,都在这个严冬感受到了农业互联网创业之殇。


我们先来看一位互联网精英的案例:


创业者:方唯,微农CEO

背景:前暴风影音COO,标准的互联网人

创业自白:蔬菜 B2B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不能颠覆传统,不能颠覆一切。

作为一位标准的互联网人,微农CEO方唯的起点比较高,直接挑战蔬菜B2B。下面是方唯在接受36Kr采访时所分享的创业感悟。


最早不是从水果切的,而是从蔬菜,为什么?


这个是拜找钢网王东所赐吧。我估计他得跟 100 个人说过,农副产品 B2B 方向有大机会,所以后面一堆人都在干这个事情。


2014年1月 份,孔毅和祝捷去上海找王东,是去沟通业务,席间他们就提到了找钢网的撮合交易模式非常适蔬菜领域。王总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觉得上游分散,下游分散,然后体量很大,适合做这个。


听完了王总的理论之后,孔毅和祝捷都很兴奋,出来就给我打电话。“你不是要做吃的吗,又是农业,又是一个大市场,又有一个可以借鉴的找钢网模式”,他们问我愿不愿意做,我当时一听没太多反应。我觉得农业这事根本没研究过,不了解,但是一听他们那么兴奋我就了解了解吧。


当年2月 份过完春节我就去调研,直接去了蔬菜之都山东寿光,在那边待了两个礼拜。当时觉得自己了解了 70%-80%,现在看起来也就 20%-30%。在寿光待了半个月后又在北京某著名一级批发市场待了一周,然后去小营二级批发市场上货上了一周,最后在家附近的菜摊蹲了有半个月,总共是花了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做调研。


我自己也喜欢做饭,老在门口菜市场一家菜摊买菜,就跟他们夫妇俩商量教教我呗,带我上上菜,看看你们怎么上菜的。他们就带着我去批发市场,所以我是从产地到北京的一批、二批、社区菜市场,整个转了一个半月。中间有点苦,因为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是凌晨 2-3 点开始干。


当时觉得机会巨大无比。我在寿光的时候看到老农在棚里把很好的菠菜用翻土机翻在地里当肥料,就问为什么这么好的菠菜不收去卖,他说因为今年是暖冬,大地的菠菜熟了,提前上市,所以造成价格上有很大的冲击,菠菜收购价变成 2 毛 5 一斤,如果他们雇工人把这个菠菜收上来打成捆,一斤的成本是 2 毛 5,菜农就觉得没必要了,翻到地里,当肥料就完了,这是头天看到的。


第二天我去我们家门口菜市场一看,菠菜一捆 4 两,2 元钱,就算 5 元钱一斤,在产地只有 2 毛 5 一斤。从山东寿光到北京一共是 550 公里,人工加运输装卸,算 1 毛 5,加上一级批发市场的进门费、摊位费是 1 毛,那就意味着这些菠菜到北京一级批发市场是 5 毛钱的成本,但是到老百姓手里是 5 元钱。为什么翻那么多?我不明白。当时就觉得这里面利润空间很大,利润空间大就可以在这里面做一些事来做替代。这是第一个直观的感受。


第二个感受就是从菜农到到菜贩子,中间的渠道很漫长。当时觉得从地里拉过去不就完了,干嘛中间一层一层的,每个中间层都要加价嘛,那这些价格是否可以取代掉?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这事可以干。


我觉得所有农产品的创业者都是这个想法,我们要搭建一个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餐桌的平台。去中间化,去中间环节,让农民受益,让老百姓受益,都这么想。

<方唯,周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