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范干货分享】第8期 - P2P活期理财怎么活 - 咨询范干货分享

P2P活期理财的发展历程


大家好!


首先欢迎大家抽出宝贵时间来参加咨询范2016年第八期干货分享课!同时也感谢大家此前将课程信息分享到朋友圈!


我们今天的话题,将围绕着P2P活期理财展开,会涉及到活期理财发展的大背景和发展历程,活期理财的优势,风险,监管,产品设计,以及相关法律问题。相信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


今天我们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背景说起。目前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平台/企业及其从业者的背景,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互联网人,第二类是从传统金融(银行证券)转型来的,第三类是民间小贷/担保行业转型来的。


这其中,具有互联网属性的平台,其占比较小,5%以内,有代表性的是360金融(你财富),阿里,京东等。那么互联网背景,意味着流量是优势,进一步的,资金端/理财端是优势。当然,像阿里京东这样的,他的供应链也形成了良好的资产端优势。


传统金融行业属性的平台,以及小贷担保属性的平台,他们的拥有资产端的优势,但他们从互联网上获取资金端优势的能力普遍有限。


两大类平台,资产端有优势的,和资金端有优势的,他们的活期产品是不一样的。资金端优势的平台,例如余额宝,可以凭此优势,在拿到公募牌照后,直接投货币基金;或则像京东,凭借其流量及上下游的优势,将资金投入到其供应连中。而资产端有优势的平台,需要很注意把控资金端和资产端的节奏。


具体说来,传统金融属性的P2P平台,以及小贷担保背景的平台,其传统的散标类型导致平台用户活跃较低,资金流动性较差,随之产生了以下几种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的模式:


一是表像余额宝的“宝宝类”产品,大多数通过三方支付对接银行、基金,让投资人的站岗资金享受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这明显属于监管指导意见中“发售银行理财、券商资本、基金、保险或信托产品;与其它机构投资、代理销售、推介、经纪等业务进行任何业务的混合、捆绑、代理”禁止进行的业务。目前已有多数中小平台停止这类活期产品,但排名靠前的大多数平台仍在发售,也是他们有望获得日前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所提出的代销金融产品的监管牌照。互联网金融这边,一开始,主要靠国付宝,网银在线接入。托管出来以后,汇付,易宝,联动成为主要的接入手段。


二是通过债权收益权转让。但对于新上线的、活跃度较低的平台无法保证固定收益类的金融产品正常融资,债权收益权的转让更是无从谈起。


三是净值标。例如,红岭创投、温州贷。 投资人以个人的净投资作为担保,在一定净值额度内发布的借款标。 由于净值系数、一个项目链条中发生的多个债权债务关系,导致平台活跃较高、风险较大。据观察红岭创投最近一段时间平台项目以净值标为主,正像红岭创投老周所言:"越折腾,越幸运!你们拿钱投资,老周是拿身价性命在投资,谁的风险也没我大。"温州贷和红岭,虽然不太去做推广,比如百度推广之类,但是或阅读很高,就是由净值标带来的。其实,净值细数6—8还是可以承受的。


再从发展顺序上说。最先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往往其背景是传统金融行业。所以他们所提供的产品/标的,流动性是比较弱的。


后面再进入的具有互联网背景的平台,他们在手握流量入口这一优势的时候,流动性确实不成问题。而这一流动性,对之前的P2P平台也是一种刺激。所以具有传统金融属性的P2P平台,也为了增加平台流动性,想尽办法提供活期或者类活期产品,提升平台吸引力。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最晚进入的平台,更多的是具有民间小贷担保背景。但他们所孕育出的平台,体量普遍不大,而且成长相对缓慢。


首先我要申明两点:

1. 真正意义上的P2P活期理财,必定是与此次监管意见相左的。而符合监管要求,或至少不明显抵触监管的,都是“类活期”产品。

2. 活期理财虽然好,但活期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做一件事,应该是通过一些手段来达到一个目的,所以不必太拘泥于手段。


稍加解释:


我们说,真正意义上的活期理财,想一想银行的活期存款吧,想存就存,想取就取。那监管的基调已经定下来了,你P2P是一个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你份内的事情是将借款人和出借人作撮合匹配。如果你做成活期,那我请问你,我作为一个投资用户,即出借人,我在投资的时候,那一纸合同怎么写?何时还款?与我匹配的借款人又是谁?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因为我都不知道我这笔出借款项到底何时到期,那也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借款人来与我这笔活期的出借款相匹配。


有人说了,如果是宝宝类的活期产品呢?那我反问你,宝宝类背后的货币基金还能算是借款人么?目前这个空档期,你还可以用宝宝类产品撑一阵子。等到监管正式下发,各路靠谱儿货币基金收紧,你家宝宝还有多少生存空间?


说道目的和手段,活期只是手段,活期更多的是为了流动性,而流动性也不是最终目的,平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户的吸引和留存。那么既然纯粹的活期在逻辑上与监管相悖,那我们为什么要为了“活期”二字死磕,而不是设计出“不似活期,胜似活期”的产品,满足用户对流动性的要求,而让用户粘在平台上呢?


随着P2P跑路事件频发,活期产品更为人们所看重。活期,似乎意味着流动性。这里流动性有两层意思:一种是普通人理解的资产变现的速度,一种是从投资角度看的。普通人可能因为实际需要,比如买房,需要金融资产能够变现,这只是最初级的流动性。而投资角度讲,如果一个市场的盘子比较小,交易不活跃,那么当我要止损离场的时候,没有接盘侠来跟我交易,这流动性风险可就非常大了,比如一支跌停或停牌的股票流动性风险就变大了。而普通投资用户在投资P2P的时候,其心目中的流动性基本就是为了全身而退。说的直白点,如果P2P行业变坏,或者我所投资的平台要出问题了,那么我的钱要先于其他投资者拿回来,满足我这个底线,我就认为你流动性还Ok。你违规不违规我不管,其他投资者的钱能否兑付我也不管,我只要在危急时刻能够先一步拿回我的钱。


考虑到这一点,P2P活期理财的一个重要吸引力就显示出来了。这也就是活期产品最有价值的地方。




P2P活期理财现状分析


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具体的话题。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目前P2P活期理财的分类及行业现状。


目前存在的P2P活期产品,我认为有四大类:

1. 宝宝类

2. 宝宝+债权(也就是一部分定期债权+一部分货币基金等)

3. 纯债权打包进行错配

这三类是业内普遍认同的。

当然还有第四类:资金池!


宝宝类,自然要从鼻祖余额宝说起。大家都知道当年的余额宝,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繁荣。所以可以认为,人们(或者说舆论),对互联网金融的最初认识,就是移动端活期理财。最初认识是很重要的,随存随取,以及比较可观的收益,这就是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最初印象。虽然说P2P和余额宝在人们的视线中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但P2P如果能够兼顾余额宝的活期理财场景,那么对于平台还是非常有利的,所以P2P的宝宝类产品就这样一直存在着。


大多数通过三方支付对接银行、基金,让投资人的站岗资金享受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这明显属于监管指导意见中“发售银行理财、券商资本、基金、保险或信托产品;与其它机构投资、代理销售、推介、经纪等业务进行任何业务的混合、捆绑、代理”禁止进行的业务。


随着余额宝收益的大幅受限,P2P的活期理财自然会更为人们所关注。远高于余额宝的收益,自然可以让这类P2P活期理财获得很多用户的青睐。那么至于风险,虽然P2P宝宝所倚靠的货币基金参差不齐,但是相对于P2P其他产品来说,流动性和安全性都还是很不错的,所以收益率就只能呵呵了。


考虑到宝宝类的收益率缺乏竞争力,以及监管也不会坐视P2P宝宝茁壮成长,很多平台做了改良。这就形成了第二种活期产品,宝宝+债权,比如说有真融宝,桔子理财,金蛋理财,有利网等等。


桔子家的产品,多数是小额信用贷,他们的活期是通过债权转让来实现的。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知道很多平台的债权转让不够活跃,所以可以肯定的,桔子需要将债权期限分散开,当活期产品需要提现时,如果没有人参与交易,那必然要动用平台自有资金。


金蛋家的活期,提现虽然不是秒提,但也非常快,正式的债权转让达不到这个速度,所以同样是平台自有资金垫付。


再看真融宝,信息更多更深入一些。从我们获得到的,真融宝的债权组合:

货币基金 32%

分级基金 21%

这俩加起来就超过 51% 了,控股了 :-D

这两者流动性都很OK,所以整体来说,他家的流动性应该可以保证了。


但是风险呢?因为分级基金赎回是T2,而很多赎回会发生在周末,那么就是3-4天。真正应对挤兑的,就是那32%的货币基金,只要集中提现人数低于三成,就安全。


类似的还有有利的无忧宝,借款项目和货币基金组合起来。有利的特点是:赎回门槛。每天只有总额的5%,而且速度方面,上午T1,下午T2,周末顺延。这样的门槛,也是出于平台自身流动性考虑的。但对投资者也有些诱惑,少赎回和慢赎回,总比不赎回要好。


这类的网贷平台,因为债权只占一部分,而且多半都是定期的,所以他们需要一定比例的货币基金等,来提供流动性,实现活期产品的场景。而且一部分平台自己也准备了一些应急的资金来做对冲。


前面我们提到了,用户需要活期产品,多半是冲着流动性去的,是为了让我自己投的钱有机会先于别人提出来。为了满足这一点,不一定要纯粹的活期,所以一些平台准备了半活期的产品,也就是纯粹用债权打包后进行错配,用债权转让来实现退出的,比如悟空的月转让,和人人贷U计划,还有招财猪等等。我们认为这样的产品,其流动性风险更小,也更贴近监管的要求。如果行业里非要留下活期产品的话,相信监管层会留下这种。


悟空理财的月账户,每月可以转让一次,相当于1个月的封闭期,或者说流动性更差的债权转让模式。对于悟空家的平台来说,月账户所要求的流动性其实是很低的,至少是比较低的,所以他们对于平台债权的配置要求不高。另外悟空的投资用户基数还是很不错的,所以他家可以需要相对少一些的短期债权,就可以规避流动性风险。


来看看另一个大平台,人人贷的U计划。展现给投资者的是:3,6,12月的定期产品。然而借款方的很多债权都不是这个期限,比如1,9,12+月的。这些债权都要放入U计划的债权池子里。


当用户的某个计划到期并且打算提现离场时,那么这个用户所对应的一些还没到期的债权,就会以债权转让的形式,转给其他购买U计划的用户。当然如果用户的U计划尚未到期,而所对应的一些债权到期了,那么好办,平台只要将新债权去匹配这笔借款就好了。


再看看招财猪,他们根据当天的交易额,预测次日的提现额,并且让投资人进行预约才能赎回。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方式跟U计划有相通之处:招财猪可以预估某天的赎回额的上限,并通过预约来控制这个上限;人人贷U计划完全可以预知这个上限,这两家都实现了对平台自身流动性的一种保护。


所以目前行业现状是:一种是宝宝类的活期,前途未卜,生存空间有限;一种是大平台能玩得起的方式,纯债权的集合,靠债权转让退出,非常依赖平台投资用户基数;还有一种是前面两者的合体,依靠货币基金的良好流动性,来弥补自身平台体量上的不足,但对于金融产品的设计把控要求较高。


还剩下最后一类,资金池,点到为止。


那么活期产品目前行业的整体现状,我们首先看提现的速度:




再来看收益率排名:


说到提现速度,看似越快越好,但一定是T0就放心么?要知道,平台不出事,提现离场容易,但你作为用户你不打算离开;真等出事了,大家都要离场,那么无法对付无法提现也是很可能得,这时候T0就是nothing。


在看收益率,大佬平台的收益率都不高,比如小牛,PPMONEY,有利,这与定期的标的情况是一致的。所以活期产品更被看重的:第一应该是平台真实的流动性,第二是提现速度,第三才是收益率。




几种活期产品的合规性


下面我们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几种活期产品的合规性问题。


首先说宝宝,这类产品,换作是以前,只要对接基金公司就OK了,既有速度,又有流动性,都很好。但是现在监管来了,不允许代销基金。既然不是代销基金,那如果钱到了你平台,你再投货币基金,那就是资金池。如果钱不到你平台,直接到第三方支付的托管帐户下,那么就要受到第三方支付所要受到的限制,比如每天不能超过5000块等限制。当然还有一条出路,就是你平台要拿到公募基金拍照,但如果你真拿到了,你又做公募,又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就是混业经营,就变成了综合财富管理公司了。


再来看宝宝和债权混合的模式。这种产品就需要很专业的金融产品设计,来保证交易结构的安全性。而且这种产品如果遇到大规模挤兑,还是会有问题。而金融产品的设计,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风险难以把控。我们知道,监管也传达出一个意思,即投资人要有一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并且最终的投资和交易,要投资人自己决定。说白了,要让投资人做到愿赌服输,就像他们在股市里一样,自己能够为自己的判断彻底买单,顶多发点牢骚,但不要闹事。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应该说这类平台的风险还是不好把控,应该属于监管层暂时没有经历去管,但又并不欣赏的类型。


所以我们还是认为,最好最合规的,还是人人贷U计划和悟空的月账户那样的,完全靠债券转让解决问题。此类产品很注重对节奏的把控,而且非常依赖平台规模及活跃度。广大中小平台,甚至很多百名以内的平台,其上的债权转让的活跃度都不理想,不容易支撑此类活期产品。


如果中型平台想玩转这种纯债权+债权转让的方式,那么我们建议,你要增大债权转让所付出的代价。这点很容易理解:你跑到银行存定期,如果尚未到期而又急用的话,你可以取出来,但是收益可是降低了很多。你享受了流动性,就要放弃收益率。平台活期理财也是一个道理,没到期的交易,你想转让,那你就要出让足够的好处给接盘侠。否则的话,以排名50-100这种级别的平台来说,债券转让活跃度不够高,体现“活期”特点的流动性也就无从谈起。


关于这种纯债权+债权转让的模式,我们提一下积木盒子,它的产品叫活期宝盒。盒子家的活期,是自动投标和自动债券转让,明显碰到了一条红线,就是代客决策。但这条红线到底粗不粗呢,我们认为还是比前面的几条要细。这条红线,就是不允许代替投资人作决策,其实是对平台的一种保护。满足这一条,投资人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没法把责任推给平台。不过终究是红线,盒子他们自己也知道,所以他家的活期也收缩了。当然盒子属于大平台里做的最规范的那种,任何政策下来,盒子也是最先于行业来满足法规政策要求的。但排名靠前的大多数平台仍在发售,也是他们有望获得日前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所提出的代销金融产品的监管牌照。




活期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这三种活期的合规性,大概就是这样。至于资金池模式,不用多说,肯定是最先挨刀子的那一批。那既然活期受到诸多限制,我们为什么还要给活期找条生路呢?接下来历数一下P2P活期的种种优势。话说回来,这些优势,多半是基于流动性的。所以我更倾向于:当我们弄清楚活期的优势后,用任何合规的手段去接近这几种活期的流动性,达到最终目的,而不需要拘泥于“活期”二字,这才是广大中小平台应该着眼的。


大家追逐活期,难道仅仅是为了用流动性来吸引用户?我觉得大半是的。前面我们提到过,流动性一方面保障用户急用钱的时候可以及时变现,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用户感觉到风险超过自己承受范围的时候可以及时离场。


当然,活期的优点不止于此。我们知道,用户是有粘性的,这是因为用户的懒惰。很多用户找到一个信任的平台后,为了不冒更多的风险,也就会接受这个平台的一切,包括收益率,包括提现的各种限制甚至费用等等。好,那么一些活期的产品,由于其具有额外的吸引力,可以作为平台陌生用户的初次选择。如果平台可以将自身收取的部分服务费作为奖励的形式赠与新购买活期理财的用户(其实就是新手标的优惠,只不过监管之下我们要换一种说法),那么这个体验还是很好的,有流动性,有收益率。OK,当用户熟悉和信任了这个平台以后,这种针对新用户的补贴自然也就该收回了。用户可以选择离开,或者接受低收益率的活期。但最终,很多人还是会在收益率的反复对比中,选择定期,就是普通的理财产品。等于说,活期作为一个诱饵,帮你的平台获得了用户留存并体验的机会。最终,用户的这份信任,被导向了你的定期,主营业务。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把活期用到位了。


当然,活期也不只是作为吸引新用户的一个入口。还有一类,就是一些用户没抢到标的空档期,站岗资金的好归宿。用户由此获得的收益有限,但收获的良好体验更重要。这个大家都清楚,不多说了。


还有一点请大家不要忽视:余额宝源于移动端,P2P活期理财,也应该活跃在移动端,它显然更适合在移动端营销。移动端的产品,相比PC端,更容易把用户粘性做起来。PC端用户一般会细看标的,协议条款之类。所以PC端产品就相对复杂,也不够灵活,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互联网销售。但移动端用户一般没有大段时间通过手机研究P2P产品,所以对简单、灵活的产品更感兴趣。因此活期产品非常适合在移动端销售,但前提是要做的尽量简单直观。而且移动端与社交的绑定比PC端要强的多,那么社交传播所带来的营销红利,也可以通过“活期”产品这类载体而传播的。


总结一下,以上四点:1、快速离场;2、入口和粘性;3、站岗资金;4、移动传播。这就是我们总结的,P2P活期产品的优势。重申一下:朋友们,活期产品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不管是过去,还是监管之下,你做活期/类活期产品,你为用户提供流动性,最好也能本着上述四点。


快速离场需求:其实用户需要的是一种信心和保证,所以建议平台提供债权转让功能,甚至可以引入第三方来作一定的接盘承诺。监管不让你平台兜底,但尚未堵住第三方兜底的思路。而兜底二字,与“维稳”和“金融秩序”这两点并无明显冲突,所以我个人认为也不会成为监管落地后的重点盯防对象。


入口和粘性的需求:这里我们岔开一句,为什么最近很多平台明确表示停掉活期?而不是给活期找出路?这些平台普遍比较大,他们宣称停掉活期,展现了他们服从监管的正面形象。但对于类活期产品的优势,相信这些大平台心知肚明,他们也必定会以另一种方式,来提供合规的类活期的产品,来保住他们的市场占有率。这对于我们更多的中小平台来说,也是个借鉴。


站岗资金的需求:站岗资金无非是要找个好去处。只要平台在不拆期限的前提下,能够提供一些很短的债权,也就可以满足需求了。或者平台可以精算一下,站岗资金的资金成本有多高,针对自己平台的特点,想个办法给用户一些安慰,就够了。


最后是关于移动端:在监管的要求下,平台不许兜底。那么平台要想提供众多小额的,并且不需要用户操心,且能让用户放心的小标的,还是需要花一番心思的。至于这些标的是否具有活期的属性,我们认为:只要你没有资金池,且不碰货币基金的话,你的流动性不可能跟宝类相提并论,那不如把起投金额放低。只要门槛低了,移动端的传播就容易了。




一个合规的活期产品设计思路


昨天有几位朋友私下里跟我提到,关于活期理财产品的设计。那么我们这里就给出一种T1的方案来:


事实上,为了规避资金池,规避流动性风险,我们需要一种借款双方一一对应的模型。平台只负责上架产品提供给投资者选择,当投资者购入份额后,便只与借款方形成资金关系。此时,平台只收取对借款方较低的服务费用,借款方也承担普遍较低的活期产品利率,但同时借款方自身承担对投资者及时提取(T1)的兑付需求。


每个活期产品都是对应一个具体标段,该标段完整公示借款的相关信息,完全符合监管政策中关于借款对应的相关规定。而借款方自身管理头寸,即当其选择以较低成本的活期产品形式融资时,其承担相应的、对投资者及时赎回需求的责任。此时平台也无需设立资金池,而是彻底作为一个借贷信息中介机构。


基本的思路和原理就是这样的。合规,但是还不够,因为借贷双方的流动性都在经受考验。如果满足出借方T1的赎回要求,借款方就需要预留部分“准备金”。但如果准备金都拿去兑付了,借款方的流动性就严峻了。显然这里缺少一个环节,类似债权转让的环节。


一个巧妙的办法是,比如100万的借款,分成1万x100份。起初,借款方的所有相关信息都在平台上公示,作为良好的信息披露,合规,也合乎后续所有出借方的意愿。1万x100份,这么多标的同时上架,投资者来购买。买完以后便售罄下架。这其中的资金逻辑不在话下。


还款/债权转让方面:当某用户想赎回一份,即1万的借款,平台自然要通知借款方,动用其准备金来尽快兑付。兑付之后,很简单,这份借款重新上架。上架后匹配到新的出借人以后,借款方的压力就减轻至赎回之前了。利息的计算同样比较简单,不细说了。


对于这种模式来说,借款方的头寸管理是风控的核心点。建议此类活期产品控制在整体产品规模的10%以下。同时,活期产品尽量作为一种供不应求的产品。如此一来,投资者即使赎回,赎回份额上架可以被投资者及时购入。同时较小的体量也控制其流动性风险,万一出现挤兑,其仍然不会影响到公司自身的正常运营。


如果平台必须要加大活期产品的比重,那就有一个问题。为了让重新上架的那一份借款尽快匹配到出借人,平台可能需要设计一定的机制,对于这种先赎回后转让的模式,赎回方势必要让渡一定的收益给承接方(尽管流程上这个债权转让的双方是互不接触的,但收益一定要关联上),如此才能让这份重新上架的借款尽快匹配到出借人,减轻借款人的流动性压力。


同时,为了防止一些恶意的交易和赎回,建议设立封闭期,购入后2周-1月不允许赎回。这一并不苛刻的条款可以很好的保证借款人的流动性,对平台也是一种附加保护。此外,为了防止大额赎回,可以限制每个用户购入的额度上限,或者对赎回作一定的限制。甚至可以考虑平台或第三方对某些借款人周转困难的情况进行有偿垫付。


补充一点:

因为头寸管理的责任移到借款方,那么其自身现金流情况,将成为其是否能够调配自己的资金,以供投资者及时赎回需求的重要参考标准。在此前提下,建议活期产品主要选取现金流较好的借款企业和行业,例如餐饮等。


这个活期产品的设计,是很符合监管要求的。至于说一万一份这个门槛,理论上是可以舍弃掉的,这里只为了方便讲解。模式的关键是,以更低的借款利息(监管之下的新说法,更低的平台服务费)作为回报,让借款方承担头寸管理的责任和义务。


类似这样的产品设计,应该说,大平台玩起来没什么优势,而对中小平台还是比较有意义的,大家可以参考下。不过由于中小平台各自的背景不同,优势也不一样。所以有这方面需求的平台,下来可以找我们私聊一下。其实办法很多点子很多,但是关键还是要适合于你平台的具体情况。今天微信群里讲的,泛泛的,只能算是分享。私下里深入沟通后的产物,才算是咨询。